西安青年秦腔艺术团

+收藏:http://xaqqt.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的简介

西安青年秦腔艺术团(即秦腔二团),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作为民间班社,这不仅在陕西就是在全国也是很少有的。

1895年,陕西商县一个叫苏长泰的鼓乐艺人带着他的鼓乐班子走出了大山,来到了华阴县,那里正举办一年一度的华岳庙会。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演戏经验的苏长泰在当地江湖艺人的提议下创立了一个戏班子,取名长庆班。是为三意社的最初雏型。长庆班在庙会上演了两天三晚的大戏初步赢得了声誉。之后长庆班仍以鼓乐、赶庙会、唱堂会为主,活动于华县华阴一带。5年后,由于受官府、缙绅和恶势力的欺压,苏长泰忍痛解散了长庆班,自己则在渭北、西府、兰州一带搭班演戏。1904年,苏长泰回到西安东关,和王治安一道约请新知故交,在东新巷王治安家挂牌恢复了长庆班,演了几年戏之后,由于不堪官府的盘剥于1908年再次宣布临时解散。1915年苏长泰和徒弟耶金山在长庆班的基础上创建了长庆剧社。社址在西安骡马市梨园会馆,于钟楼南面的银匠会馆演出。1920年租得骡马市药材会馆,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地。1919年苏长泰被反动军阀迫害致死,因子女尚年幼,便托孤徒弟耶金山,是为第二任社长,耶金山长于经营管理,在日后的20多年里,不负重望,迎来了三意社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苏长泰去世不久,军阀陈树藩的几个部下讹诈说长庆班有他们的股份,把长庆社改名为三义社。所幸的是第二年军队换防,冯玉祥将军进驻西安,才免遭了进一步的劫难。耶金山为避免后患,便取苏长泰三个儿子乳名中的“意”字,改“三义社”为“三意社”一直沿用至今,1938年耶金山辞去社长职务,由苏长泰的长子苏哲民任社长。之后由于耶金山的离任和部分学生出走另立门户,三易社趋于低谷,一时难以为继。1940年初,“辅”字辈学生出科,剧社有了转机。到解放前夕,遭军警多次摧残的三易社已濒临破产的边缘,解放后才走上了兴旺发达的道路。1950年,社长苏育民将剧社转交集体所有。1960年被编为西安秦腔剧院二团,1971年改称为西安市秦腔二团,近年更名为西安青年秦腔艺术团。

三意社在创建初期末设专职创作人员,演出剧目多为传统老戏。后来剧社聘请了享有盛誉的李逸僧、封至模和袁多寿、袁允中等知识分子任编剧后,编导了一大批优秀剧目,使剧社面貌大为改观。编导的优秀剧目有:《十王庙》、《十五贯》、《鸳鸯坠》、《雷峰塔》、《风波亭》、《风云儿女》、《郑成功》、《苏武牧羊》、《卧薪尝胆》、《化墨珠》、《玉堂春》、《葫芦峪》等。1937年,上海胜利唱片公司来西安为该社演员张寿全、杨金声、雒福生、苏哲民、王庆民、郭毓中等人灌制了多张唱片,为秦腔留了了珍贵的艺术资料。解放后,三意社率先排演了《白毛女》、《罗汉钱〉等现代戏。演出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如《火焰驹》、《双罗衫》、《赵氏孤儿》、《四进士》、《五典坡》、《状元媒》、《打柴劝弟》、《看女》、《放饭》、《风雨洞房》等以及《杜鹃山》、《灯笼红》、《母女俩》、《三家春》等大小剧目200余个。1957年《火焰驹》被拍摄为彩色戏曲艺术片。苏育民、肖玉玲、周辅国等参加拍摄。